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lagiotremus tapeinosoma  
發音 
Plagiotremus tapeinosoma黑帶橫口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7) 棲息深度 8 - 30公尺
中文名 黑帶橫口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窄體短帶鳚 
最大體長 1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Aspidontus tapeinosoma, Petroscirtes tapeinosoma, Petroskirtes tapeinosoma, Plagiotremus tapeinosomus, Runula tapeinoso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395 ASIZP0054906 ASIZP0054947 ASIZP0055549 ASIZP0059065 NTUM05998 NTUM08568 USNM00279600  
英文俗名 Scale-eating blenny; Slender blenny; Piano blenny; Scale-eating fangblenny; Piano fangblenny; Mimic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鰓裂至胸鰭最末軟條基部。頭無鬚;吻為肉質狀的圓錐形,口下位;齒骨具一彎區大犬齒。無側線。D. VII-IX, 34-39; A. II, 28-33; P. 12; V. I, 3。背鰭連續無缺刻;背鰭、臀鰭和尾柄相連;尾鰭內凹形,具梳狀後緣。頭部在眼下緣以上為褐色,頭下半部灰白色;體灰白至淺褐色,自眼至尾鰭末端有一黑褐色縱帶,縱帶上具明暗不同的橫紋;縱帶上方在背鰭基部另具一細縱帶;背鰭背鰭基部色淡,末端棕色,鰭緣具一細白線;臀鰭與背鰭相同;除尾鰭內側軟條外,尾、胸和腹鰭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且長滿珊瑚的潟湖區或珊瑚礁向海面,深度範圍從1公尺到40公尺。發現有危險時,會躲在管蟲類遺留下來的空殼中,以躲避敵害。具擬態行為,模擬「魚醫生」以便趁其它魚不注意時,偷襲並咬下其身上的皮膚和黏液腺,甚至是鱗片。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至南非起迄萊恩、馬貴斯及土木上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紐西蘭、羅得豪島等。臺灣各地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或水族觀賞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