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llionymus enneactis  
發音 
Callionymus enneactis斑鰭䲗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Bleeker, 1879 棲息深度 1 - 15公尺
中文名 斑鰭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䲗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3 Calliony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鰭䲗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老鼠、狗圻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新加坡 
同種異名 Callionymus altidorsalis, Callionymus distethommatus, Callionymus enneatics, Callionymus wilburi, Paradiplogrammus distethommatus, Paradiplogrammus enneactis, Paradiplogrammus enneactis calliste, Paradiplogrammus parv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6)  Bleeker, P. 1879 Takita, T. etc. 198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8988 NTOU-AE6188 ZMH6330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Mangrove dragon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縱扁。枕骨區平滑。鰓孔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17-0.29倍,強棘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背緣具3個彎棘,基部具一小倒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分支鰭條的末端,枕骨區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雄魚第一背鰭較高,較小的標本第一及第三棘延長成絲狀,較大標本第一及第三棘等長,但絲狀末端較短;雌魚第一背鰭低且不延長成絲狀;雄、雌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或稍凹;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2鰭條至第4鰭條基部。保存標本體呈白色至深棕色,背部色較深且具黑點;頰部具二條白緣的垂直黑條紋;眼深棕或深灰色。雄魚第一背鰭色淡,第III棘膜基部具一延長之黑眼斑,第棘膜具一些黑點;雌魚第一背鰭色深;雄魚第二背鰭各鰭膜具黑點;雌、雄魚臀鰭透明,但雄魚鰭緣黑色,且鰭膜通常具白線;雄魚尾鰭下半部具黑斑,而雌魚透明。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半淡鹹水的紅樹林沿岸區域至深度 15 公尺的珊瑚礁潟湖,通常生活於沙與泥的底部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泰國灣到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西北部。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