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arangoides ferdau  
發音 
Carangoides ferdau平線若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60公尺
中文名 平線若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平線若鰺 
最大體長 6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印度平鰺、白鯌仔(澎湖)、瓜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arangoides ferdan, Carangoides hemigymnostethus, Carangoides laticaudis, Caranx ferdau, Caranx gilberti, Caranx hemigymnostethus, Caranx laticaudis, Ferdauia lindemanensis, Scomber ferdau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Forsskål, P. 1775 Williams, F. etc. 1978 Williams, F. etc.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4641 ASIZP0056872 ASIZP0058189 BPBMI23187 FRIP20159 FRIP22314 NMMBP00163 NMMBP01241 NMMBP06550 NMMBP08588 NMNSF00248  
英文俗名 Yellow spotted trevally; Barred trevally; Blue trevally; Blue kingfish; Bar jack; Ferdau's trevally; Ferdy; Forskal's jack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頭背輪廓僅略凸出於腹部輪廓。吻鈍圓。上下頜約略等長,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前緣之下方。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小圓鱗;胸部裸露區,自胸部1/3處向下延伸,後緣僅達腹鰭基底之起點。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18-19鰭條,僅後半部具有稜鱗。背鰭軟條數31-34;臀鰭22-26;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4-27。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彎月形,隨成長而漸縮短,成魚時,長度等於或略小於頭長。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體側具顯著之暗色橫斑,側線上方或散著不顯著之金黃色小點,或無。各鰭呈黃色;臀鰭具白色緣;尾鰭具黑色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砂底質水域,從岸邊至深遠60公尺深的礁區週緣為其活動範圍。一般皆群游於近岸水域或礁體外緣邊坡,但亦常發現於開放性的瀉湖內。肉食性之魚種,以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迄日本,南抵澳洲海域。臺灣各沿岸皆可發現其蹤跡,但數量不多。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捕獲。清蒸或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