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rangoides oblongus  
發音 
Carangoides oblongus長圓若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3)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長圓若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卵圓若鰺 
最大體長 3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長鰭鰺、白鯌仔(澎湖)、瓜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新赫布里底群島 
同種異名 Carangichthys oblongus, Caranx auriga, Caranx gracilis, Caranx oblongus, Caranx tanakai, Citula graci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Cuvier, G. etc. 1833 Williams, F. etc. 1978 Williams, F. etc.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734 ASIZP0056874 ASIZP0070832 ASIZP0804819 ASIZP0914819 NMMBP00687 NMMBP02511 NMMBP04749 NTUM08632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Oblong trevally; Coachwhip trevally; Coachwhip king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而高。背部輪廓略凸出腹部輪廓。吻尖。上下頜約略等長,上頜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胸部裸露區,自胸鰭基部下方1/2處向下延伸,其後緣借延伸至腹鰭基底起點。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8-9鰭條,側線直走部幾全為稜鱗。背鰭軟條數20-22;臀鰭18-19;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6-27。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延長如絲狀,其長度較頭長為長。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下葉黃色;第二背鰭前方鰭條及尾鰭上葉暗色;胸鰭及腹鰭淡色。第二背鰭基底具一排藍黑色斑。

棲所生態

近沿海洄游性魚種。亦常可發現於內灣或礁石區的周邊水域。肉食性,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斐濟群島,北迄日本,南到澳洲。臺灣僅發現於北部海域,是罕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定置網捕獲。清蒸或煎食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