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Uraspis uraspis  
發音 
Uraspis uraspis白口尾甲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0) 棲息深度 50 - 130公尺
中文名 白口尾甲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口尾甲鰺 
最大體長 28 cm F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瓜仔、正沖鰺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Caranx guptae, Caranx uraspis, Leucoglossa herklotsi, Uraspis carangoides, Uraspis pectora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Smith, J. L. B. 196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63 ASIZP0055464 ASIZP0056709 ASIZP0060364 ASIZP0070973 ASIZP0076066 ASIZP0804176 ASIZP0914176 NMMBP00503 NMMBP00594 NMMBP01136 NMMBP01858 NMMSTP01032 NTUM07283  
英文俗名 Whitemouth trevally; Whitetongue jack; Bassett-hulls treva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而高。吻鈍。脂性眼瞼不發達。上頜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各具一列細小而尖之齒,鋤骨、腭骨及舌面均無齒。體被小圓鱗,胸部裸露區域自胸鰭基部向下延伸至腹鰭基部起點而不中斷。側線中度彎曲,彎曲部上有鱗片73-80枚,直走部上全為稜鱗,尾柄處之稜鱗強大。口腔周圍深黑色,僅舌和口腔背面呈乳白色。體背深褐色,體側淡灰色,幼魚時體側具暗色橫斑,隨著成長而逐漸不顯著,成魚則消失。背、臀及尾鰭淡色或稍暗色;幼魚時,腹鰭基部白色,尾端黑色,隨著成長逐漸形成一致之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大陸棚,通常聚集成一小群游動於水深50-130公尺處。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巴布新幾內亞、澳洲、臺灣及琉球群島等海域。臺灣各沿岸均產,唯數量不多。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延繩釣捕獲。煎食或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