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ammoperca waigiensis  
發音 
Psammoperca waigiensis紅眼沙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8)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紅眼沙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尖吻鱸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1 L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紅眼沙鱸 
最大體長 4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眼鱸、紅目鱸、紅目、沙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nidon chinensis, Labrax waigiensis, Psammoperca datnioides, Psammoperca waig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NMMBP00157 NMMSTP00718 NTUM00044Paratype NTUM00842 NTUM06800  
英文俗名 Sand Bass; Sand-bass; Reef barramundi; Waigeu seaperch; Waigeu perch; Waigieu seaperch; Dwarf palmer; Glasseye perch; Jewel ey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腹緣平直。頭尖,頭背側、眼睛上方有一明顯凹槽。眼略小。前後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口大,下頜略突出;上頜後端達眼後下方。眶前骨、前鰓蓋及主鰓蓋下緣均光滑。上、下頜、鋤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絨毛狀齒帶,舌上有齒。被細小櫛鱗;側線鱗數48-49。背鰭單一,具深缺刻,鰭條數為VII+I, 13-14;臀鰭鰭條數為III+9;胸鰭短;尾鰭圓形。體呈銀白色,體背側灰褐至藍灰色,各鰭灰黑或淡色;眼具紅色虹彩。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砂混合區或海藻床水域,亦可出現於河口域。白天躲於洞穴或石縫間,晚上外出覓食,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孟加拉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臺灣南部有分布。 

漁業利用

可以流刺網、一支釣與延繩釣等漁法捕獲。可清蒸、紅燒或煮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