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aetodon bennetti  
發音 
Chaetodon bennetti本氏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1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本氏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雙絲蝴蝶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本氏蝶、蝶仔(臺東)、紅司公(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蘇門達臘 
同種異名 Chaetodon benetti, Chaetodon binetti, Chaetodon vinc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3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34 ASIZP0055369 FRIP20362 FRIP21433 NMMBP02382 NMMBP04167 NTUM00666 NTUM00667 NTUM00723 NTUM04814 NTUM04815  
英文俗名 Archer butterflyfish; Bennett's coralfish; Bennett's butterflyfish; Bennett's butterfly; Bluelashed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略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具8-9列,下頜齒約8-9列。體被大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XIV,軟條15-17(通常為16-17);臀鰭硬棘III,軟條14-16。體金黃色,體側上方具有一鑲銀藍色緣的大黑斑;頭部黑色眼帶窄於眼徑,但在眼下方較寬,不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黑色帶前後鑲銀藍色緣;由鰓蓋上角向後下方傾斜至臀鰭有2條銀藍色狹帶。奇鰭後緣及尾鰭後部灰黑色,其餘各鰭黃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潟湖及面海的珊瑚礁區。主要覓食鹿角珊瑚的水螅蟲。通常成魚成對生活於礁體外,幼魚則生活於鹿角珊瑚的枝芽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東非到Pitcairn Group,北到日本,南到南至羅得豪島(Lord Howe I.)及拉帕(Rapa I.)島。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綠島、蘭嶼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不容易存活於水族箱內。雖有觀賞價值,但其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