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Forcipiger flavissimus  
發音 
Forcipiger flavissimus黃鑷口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McGregor, 1898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黃鑷口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黃鑷口魚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火箭蝶、黃火箭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號角群島和索科羅群島 
同種異名 Chelmo longirostris, Forcipiger longirostris, Foreipiger flavissi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Shen, S. C. etc.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36 ASIZP0055371 ASIZP0057782 ASIZP0059648 ASIZP0059659 ASIZP0070028 ASIZP0073174 ASIZP0700351 ASIZP0803313 ASIZP0805599 ASIZP0913313 ASIZP0915599 NMMBP04172 NMMSTP00781 NTOU-AE6056 NTUM00293 NTUM00294 NTUM00295 NTUM00296 NTUM02450 NTUM02476 NTUM02577 NTUM02578 NTUM02579 NTUM02580 NTUM02798 NTUM04429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Yellow long nose butterfly; Big long-nosed butterflyfish; Longnose butterflyfish; Longsnouted butterflyfish; Long-nosed coralfish; Forceps fish; Long nose butterfly; Forcepsfish; Long-nosed butterflyfish; Longnosed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而高,略呈卵圓形或菱形。吻部極為延長而成一管狀,體高約為其之1.6-2.1倍。前鰓蓋角緣寬圓。體被小鱗片,側線完全,達尾鰭基部,高弧形。背鰭棘XII,第II棘長於第III棘的1/2,軟條22-24;臀鰭棘III,軟條17-18。體黃色;自眼下緣及背鰭基部及胸鰭基部之頭背部黑褐色,吻部上緣亦為黑褐色,其餘頭部、吻下緣、胸部及腹部銀白帶藍色。背、腹及臀鰭黃色;背、臀鰭軟條部具淡藍緣;臀鰭軟條部後上緣具眼斑;胸鰭及尾鰭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面海的礁區,偶也可發現於潟湖礁區。單獨或小群生活。雜食性,取食對象廣泛,舉凡縫穴中之底棲小生物、魚卵、水螅體及棘皮動物的管足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夏威夷及伊斯特群島(Easter I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Lord Howe I.);東太平洋區由墨西哥至加拉巴哥斯群島。臺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