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iasmodon niger  
發音 
Chiasmodon niger黑叉齒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hnson, 1864 棲息深度 750 - 1500公尺
中文名 黑叉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叉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2 Chiasm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叉齒龍鰧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狗母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  模式種產地
葡萄牙馬德拉島 
同種異名 Chiasmodon bolangeri, Chiasmodus niger, Ponerodon vastat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Johnson, J. Y. 186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821 ASIZP0065445 ASIZP0900535 SU23553  
英文俗名 Black swallow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延長,吻部圓,吻長較眼徑長。眼小。口極大且能擴張。前頜骨及上頜骨細長。頜骨為二列尖齒,前部為三枚大犬齒。前鰓蓋下緣有一短棘。體裸露無鱗。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小,具硬棘XI;第二背鰭基底長,具軟條2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具硬棘I,軟條26-28;胸鰭長,但末端未達第二背鰭基底起始點下方;尾鰭叉形。體一致為黑褐色或黑色。

棲所生態

中層大洋性至底層大洋性魚,常被發現於深達750公尺以上的水域。以捕食魚類為生,常常所捕捉的獵物遠比自己的身體為大。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帶海域。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常作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