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ptodon zillii
Coptodon zillii吉利非鯽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ervais, 1848)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吉利非鯽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09 Cich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吉利非鯽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吉利吳郭魚、吉利慈鯛 
世界分布 非洲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淡水  模式種產地
阿爾及利亞 
同種異名 Acerina zillei, Acerina zillii, Chromis andreae, Chromis caeruleomaculatus, Chromis coeruleomaculatus, Chromis faidherbii, Chromis melanopleura, Chromis menzalensis, Chromis mossambicus, Chromis niloticus, Chromis tristrami, Chromis zillii, Coptodon zillei ...共33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Gervais, F. L. P. 184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志毅 1997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Redbelly tilapia; Zill's tilapia; Cichlid; Mango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8-9。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XiV-XV,軟條數10-13;臀鰭硬棘III,軟條數7-9;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暗褐色而帶有虹彩,背部較暗,下腹部暗紅色;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約具7-8條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黃斑駁;背鰭軟條部另具一黑色圓斑。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頭部具孔雀綠斑點及淺綠色線紋。

棲所生態

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汙染、低溶氧及混濁水;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為被引進繁殖。性兇猛,領域性強,對本土原生魚種造成傷害。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腐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不口孵,而是挖掘巢穴產卵,由親魚守衛保護,直至仔魚可自由生活才離開。 

地理分布

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臺灣在內。本種魚不易於與其它魚種雜交,故在野外可發現純種魚。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 

漁業利用

本種由於體型較小,較少見養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