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emora brachyptera  
發音 
Remora brachyptera短臂短印魚
by: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quatic Biodiversity (SAIAB)
命名者 (Lowe, 1839) 棲息深度 0 - 50公尺
中文名 短臂短印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鮣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63 Echen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臂短鮣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印仔魚、印魚(臺東)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德拉 
同種異名 Echeneis brachyptera, Echeneis nieuhofii, Echeneis pallida, Echeneis quatuordecimlaminatus, Echeneis sexdecimlamell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Gudger, E.W. 192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168 ASIZP0062579 ASIZP0062612 ASIZP0900407 FRIP00935 FRIP03144 FRIP21376 NMMBP06158 NTUM01585 NTUM02341 NTUM04389  
英文俗名 Rémora; Remora; Swordfish sucker; Spearfish remora; Grey marlinsuck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5-1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在15以下。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不及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鈍圓;尾鰭截平或入凹。體一致為深藍或灰黑色;背、臀鰭緣及尾鰭上下緣具白緣。

棲所生態

大洋性魚種,僅會吸附在旗魚或鶴鱵等宿主身上或鰓腔內,隨著宿主四處游盪,以其殘餘食物、體外寄生蟲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