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oides  
發音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oides斑胡椒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1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斑胡椒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鱸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4 Haem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胡椒鯛 
最大體長 7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小丑石鱸、燕子花旦、打鐵婆、花臉、厚唇石鱸、番圭誌(澎湖)、厚唇(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Gaterin chaetodonoides,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toides,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tonoides, Plectorhincus chaetodon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don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dont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noides, Plectorynchus chaetodonoide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Lacepede, B. G. E. 1801 Randall, J. E. etc. 197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076 ASIZP0070796 ASIZP0071637 ASIZP0804953 ASIZP0914953 NMMBP06478 NMMSTP00471 NTMP0623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Sweetlips; Brownkelly; Harlequin sweetlips; Harlequin sweetlip; Grunt; Many-spotted sweetlips; Harlequin's sweetlip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9-12+1+27-32。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2-59。背鰭單一,中間缺刻不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XII(大部分為XII),軟條數18-20;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腹鰭末端延伸至肛門後;尾鰭幾近截平。幼魚體色和成魚差異極大,幼魚體呈褐色而有大型白色斑塊散布其中,隨著成長,身體顏色逐漸淡化,至成熟後變成全身灰色,愈近腹部體色愈淡,體側且密布黑褐色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乾淨的潟湖、岩礁及珊瑚礁區海域,水深在1-30公尺左右。通常單獨行動,晝間躲蔽於礁石突出處或洞穴中,夜間出外獵食珊瑚礁區的魚蝦貝類。幼魚有不停地搖頭擺尾,摹仿有毒海蛞蝓之防衛行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蘇門達臘,東至斐濟,北至琉球,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東部、北部及南部礁岩地區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為大型高經濟價值魚種,可用手釣釣獲,幼魚可作為水族缸中的觀賞魚。大魚肉多味美,適宜紅燒或煮薑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