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nampses twistii  
發音 
Anampses twistii雙斑阿南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6 棲息深度 5 - 30公尺
中文名 雙斑阿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星阿南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黃肚龍、雙斑鸚鯛、娘仔魚、罶令(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Anampses twiisti, Anampses twist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P. Bleeker 185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6371 ASIZP0059185 ASIZP0059392 ASIZP0064455 ASIZP0064456 ASIZP0064457 ASIZP0065241 ASIZP0065899 ASIZP0800770 ASIZP0910770 BPBMI23442 NMMBP02547 NMMBP03370 NMMBP03385 NMMSTP00688 NTUM03871 NTUM03872 NTUM03873 NTUM04722 USNM00355632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Yellowbreasted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側扁。口小;唇稍厚,內側具縐褶;上下頜前方各有一對向前伸出門狀齒,扁平而有切截緣。體被大或中大鱗,頭部眼前無鱗,胸部鱗片不較體側為大;側線連續。D. IX, 12;A. III, 12;L.l. 26;尾鰭圓型。體黑褐色,每一鱗片具一藍點;頭下半部從吻端至肛門金黃色,鰓蓋後上端具一紅斑,鰓蓋膜具一黑斑,紅、黑斑點周圍具許多小綠點;背鰭與臀鰭褐色具藍點,其軟條部後端各具一藍邊之黑點;胸鰭黃色,基部黑褐色;尾鰭紅褐色具藍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岸邊的珊瑚礁淺海域,尤其是珊瑚礁較繁茂的區域,或潟湖礁區,且經常出現於礁砂混合區域,深度可達30公尺。白天在珊瑚礁區覓食活動,晚上則鑽沙而眠;獨居或成對生活。具性轉變的行為,屬於先雌後雄型。以小型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多毛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到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南至拉帕海域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色彩鮮明,經濟價值不高,且較少人食用,但偶而可以在漁市場和水族館看到。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