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eilinus fasciatus  
發音 
Cheilinus fasciatus橫帶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91) 棲息深度 4 - 60公尺
中文名 橫帶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帶唇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橫帶龍、三齒仔、汕散仔、橫帶鸚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heilenus fasciatus, Cheilinus fasciatus fasciatus, Cheilinus quinquecinctus, Labrus enneacanthus, Sparus bandatus, Sparus 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8937 ASIZP0080516 ASIZP0807445 ASIZP0917445 NMMBP00201 NMMBP00320 NMMBP01741 NMMSTP00103 NTUM04682 NTUM04683 RUSI35034  
典藏基因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Red-breasted wrasse; Redbreasted maori wrasse; Redbreasted wrasse; Scarlet-breasted wrasse; Red-banded wrasse; Redbreast wrasse; Scarlet-breasted maori wrasse; Floral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體高約等或稍長於頭長;頭部背面輪廓圓突。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鼻孔每側 2個。吻長,突出;下頜較上頜突出,成魚下頜尤明顯;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有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背側部側線與體背緣平行而略彎,後段在背鰭鰭條基部後下方中斷。D. IX, 10;A. III, 8;P. 12;L.l. 14-15;G.R. 5-7+7-9;背鰭連續;幼魚尾鰭圓形,成魚之上下緣則呈絲狀;成魚腹鰭第一軟條不延長而向後達肛門。體白色或粉紅色,頭部紅橙色,吻及頭背黑褐色;體側具七條寬的黑色橫帶,各鱗片具黑橫紋;各鰭白色或粉紅色,體側橫帶延伸至背、臀鰭中央,尾鰭中央具一黑橫帶,鰭緣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海域或礁石旁的沙地上,深度範圍從水深5-60公尺。以底棲性硬殼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海膽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東非到密克羅尼西亞及薩摩亞,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大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艷,常被當作觀賞魚,亦是高級食用魚,肉質帶有膠質,很適合紅燒。以延繩釣或一支釣較容易上鉤。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