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alichoeres melanurus  
發音 
Halichoeres melanurus黑尾海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1) 棲息深度 0 - 15公尺
中文名 黑尾海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尾海豬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柳冷仔、黑尾儒艮鯛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Halichoeres chrysotaenia, Halichoeres hoeveni, Halichoeres hoevenii, Halichoeres kallochroma, Julis chrysotaenia, Julis hoevenii, Julis melanurus, Platyglossus melanu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882 ASIZP0058912 ASIZP0058913 ASIZP0059284 ASIZP0067434 ASIZP0802930 ASIZP0912930 NMMBP05595 NTUM07972  
典藏基因2008-08-04,張榮樺,CO1,100%
英文俗名 Pinstriped wrasse; Three-eyed wrasse; Tailspot wrasse; Tail-spot wrasse; Yellow-tailed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眼間隔稍突。口端位,稍傾斜;上頜達前鼻孔下方;齒錐狀或尖狀,上下頜各具 4與 2犬齒。除眼後上方外,頭部無鱗。D. IX, 12;A. III, 12;P. 14;L.l. 27+1;G.R. 17-20;背鰭棘部尖硬,後部較前部高;背鰭與臀鰭軟條後部尖形;腹鰭第一棘稍延長;尾鰭圓形。幼魚藍綠色,頭及體具許多黃色的平行細縱紋,背鰭中央及前方、及尾鰭基各具一鑲藍邊的黑斑。成魚體藍綠色,體上半部具五條不明顯的褐色橫帶,身體前半部及頭部具紅色的水平縱紋,體側眼斑漸消失,背鰭及臀鰭黃色具紅色縱紋,尾鰭具弧型的紅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暖淺水珊瑚礁區及岩岸海域,深度約0-15公尺的海域。主要以底棲性甲殼類、軟體動物、多毛類、有孔類、小魚及魚卵等為食。具性轉變的行為,是屬於先雌後雄型的型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東至薩摩亞及東加等。臺灣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及小琉球之岩礁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多彩多姿,紋路變化多端,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其有斑駁的保護色,亦常會鑽入砂中,所以潛水在美麗而隱密的珊瑚礁海域,並不易看見。可食用,但個體小,較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