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Halichoeres scapularis  
發音 
Halichoeres scapularis頸帶海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ennett, 1832) 棲息深度 2 - 10公尺
中文名 頸帶海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側帶海豬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項帶龍、柳冷仔、項帶儒艮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Halichoeres scalpularis, Julis scapular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Bennett, E. T. 1832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14 ASIZP0058936 NMMBP00193 NMMBP00203 NMMBP00218 NMMBP00229 NMMBP00242 NMMBP00253 NMMBP00316 NMMBP00837 NMMBP05626 NTUM04452 NTUM04513 NTUM04514 NTUM04515 NTUM06438 USNM00277408  
英文俗名 Zigzag sandwrasse; Zigzag wrasse; Brownbanded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吻較長,尖突。前鼻孔具短管。口小;上頜有犬齒四枚,外側兩枚向後方彎曲。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膜常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鰓蓋上方有一小簇鱗片;眼下方或後方無鱗。D. IX, 11;A. III, 11;P. 14;L.l. 26;G.R. 17-21。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幼雌魚體背側由橄欖黄至黄褐色,腹側白色,體側有一條黑色連續似"Z"字形縱帶,此縱帶在頭後部另有黄色縱紋參雜,尤其是下側最為明顯,而且向前延伸至吻部,形成另一條黄色縱紋,尾柄上側無暗色斑;雄魚淡綠色,縱帶漸退或消失,而在胸鰭基上方形成一黑斑,體側鱗片出現粉紅色垂直緣,頭部亦具粉紅色之斑塊或線紋,從胸鰭至腹部另具一斜紅紋,背、臀及尾鰭各具多條粉紅色之縱紋或垂直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外緣的海草平台、砂石地,以及淺水礁湖及海灣。經常自由自在的獨自巡游或群居,用尖尖的吻部由砂石底部翻出好吃的小甲殼類為食。具性轉變的行為,是屬於先雌後雄型的型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巴布新幾內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海域等。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臺灣四周岩岸海域都可發現牠的蹤影,為常見珊瑚礁中的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