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brichthys unilineatus  
發音 
Labrichthys unilineatus單線突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uichenot, 1847)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單線突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單線突唇魚 
最大體長 17.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倍良、假漂漂、柳冷仔、單線鸚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關島 
同種異名 Chaerojulis castaneus, Cossyphus unilineatus, Labrichthys cyanotaenia, Labrichthys unilineata, Labrichtys unilineatus, Thysanocheilus orn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420 ASIZP0057791 ASIZP0059252 ASIZP0073566 ASIZP0073567 ASIZP0806115 ASIZP0806116 ASIZP0916115 ASIZP0916116 NMMSTP00146 NTUM04006 NTUM04007 NTUM04011 NTUM04114 NTUM04733 NTUM04734  
典藏基因,,CO1,100% ,,CO1,100%
英文俗名 Onelined wrasse; Tubelip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頭尖。口小;唇厚而多肉質狀,口閉合時形成一短管狀;上頜前方具 2對犬齒,下頜具 1對。體被大鱗,頭部除頤部外佈滿鱗片,胸部鱗較小;側線完全。D. IX, 11-12;A. III, 10-11;L.l. 25-27;幼魚與雌魚之腹鰭短,雄魚極長;尾鰭圓形。幼魚體黑色,唇淡黃色;從口端經眼下緣至尾鰭末端具一白縱帶,體腹另具一白縱帶,這二帶會隨成長漸變細而消失;背、臀鰭黑色,尾鰭緣白色。雌魚體一致為黑褐色,體側白縱帶模糊或顯。雄魚體色較雌魚鮮亮,唇為黄色;每一鱗片具一藍縱線,而連成許多細縱線,細縱線向前延伸至頭部而形成規則且較寬的斑紋;胸鰭上方體側具一大型黄色斑塊;各鰭亦為黑褐色,背、臀鰭膜各具三條藍色細縱帶,尾鰭靠近鰭緣具一淡色半環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潟湖或珊瑚礁區半保護面且珊瑚繁生的海域,深度可達20公尺。以珊瑚之水螅體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到薩摩亞,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大堡礁等。臺灣南部海域較常見。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