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xycheilinus unifasciatus  
發音 
Oxycheilinus unifasciatus單帶尖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treets, 1877) 棲息深度 1 - 160公尺
中文名 單帶尖唇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單帶尖唇魚 
最大體長 4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單帶龍、汕散仔、闊嘴郎、單帶鸚鯛、玫瑰鸚鯛、厚嘴丁斑(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玻利尼西亞 
同種異名 Cheilenus unifasciatus, Cheilinus rhodochrous, Cheilinus unifasciatus, Oxycheilinus digram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5318 ASIZP0057495 ASIZP0059985 ASIZP0064458 ASIZP0065269 ASIZP0065270 ASIZP0065271 ASIZP0065272 ASIZP0065348 ASIZP0065349 ASIZP0065350 ASIZP0070100 ASIZP0070847 ASIZP0070961 ASIZP0071024 ASIZP0071238 ASIZP0071672 ASIZP0802443 ASIZP0804240 ASIZP0804241 ASIZP0804337 ASIZP0804361 ASIZP0804988 ASIZP0912443 ASIZP0914337 ASIZP0914361 ASIZP0914988 FRIP00232 FRIP20296 FRIP21256 FRIP21642 NMMBP00324 NMMBP00325 NMMBP02251 NMMBP03202 NMMBP05309 NMMBP08788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ingtail wrasse; Rosecolored wrasse; Ringtail maori wrasse; Whiteband maori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頭尖。吻中長,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上下頜每側前方具一犬齒,每側具一列圓錐齒,無後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鰓蓋具 3列鱗;背鰭與臀鰭基部具鞘鱗;側線在背鰭鰭條基部後下方中斷。D. IX, 10;A. III, 8;P. 12;L.l. 15-16+8-9;G.R. 4-5+9-10;背鰭棘膜無缺刻;腹鰭尖形,尾鰭圓形。雌魚體色黄褐至紅褐色,體背部色深,各鱗片具一橫紋;頭部偏緣色,具不規則橙紅色斑點及短紋,眼周圍則呈輻射狀,眼後具二平行縱線至胸鰭基上方;尾柄前具白色橫帶;各鰭紅褐色,腹鰭末端白色。雄魚腹部色淡,眼後縱線之間具白色帶,其餘與雌魚同。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暖珊瑚礁區,喜愛獨游在乾淨、清澈且珊瑚生長旺盛的礁湖區,以及向海礁區,深度在1-160公尺。以小魚、小蝦及其它甲殼類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臺灣及日本,南至Rowley Shoals、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海域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大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但有報導(Honebrink, 1990)其肌肉可能含熱帶魚毒素,食用後會引起中毒,特別稱為「熱帶魚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熱帶魚毒素中毒 」最早來自古巴,當地人是指中了一種名叫「雪卡 (cigua)」 的貝類 (Livona pica) 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及神經系統障礙,現已被引用做為食用所有熱帶海域珊瑚礁區有毒魚類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其毒性是因為生物食物鏈所累積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視魚體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魚類的肉毒性具有區域性,有的魚在某區域是食用魚,但在另一區域則是有毒魚類,所以最保險的方法是不要輕易嘗試食用曾經報導過有毒性或者不常見的珊瑚礁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