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cheilinus carpenteri  
發音 
Paracheilinus carpenteri卡氏副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andall & Lubbock, 1981 棲息深度 27 - 45公尺
中文名 卡氏副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卡氏副唇魚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卡氏副鸚鯛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蘭嶼、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麥丹群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and R. Lubbock, 1981. Labrid fishes of the genus Paracheilinu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from the Philippines.. Jap. J. Ichthyol. 28(1):19-30  Randall, J. E. etc. 198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919 ASIZP0057530 ASIZP0067447 ASIZP0802911 ASIZP0912911 NMMBP03324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英文俗名 Pink flash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紡綞形,略側扁。口小,斜位,主上頜骨向後延伸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前方具三對犬齒,第三對較大且彎;下頜前方具一對犬齒。頭被鱗,胸部者大;吻、頤及眼間裸出;側線間斷。D. IX, 11;A. III, 9-10;P. 13-14;L.l. 15+5 (或14-17+4-6);l.tr. 2/6-7;G.R.14-17;雄魚背鰭第2-4軟條延長,尾鰭圓形。雌魚體背側淡紅色至淡橘色,體腹淡白色;吻端至眼上緣、中部及下緣具淡紅褐至淡紫藍色的縱紋,上緣及中部之縱紋延伸至尾柄,下緣縱紋則延伸至腹部,胸鰭腹面另有兩短縱紋;背、臀鰭淡橘紅,背鰭滿布淡色斑點,臀鰭則具一列卵圓形點斑;尾鰭透明而具多條淡色垂直點斑列。雄魚斑紋似雌魚,但體色呈豔麗的紅,斑點亦更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緣外圍的陡坡區;通常大群的活動。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巴里島至菲律賓,北至臺灣及日本海域等。臺灣蘭嶼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臺灣分布較稀少。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