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teragogus aurigarius  
發音 
Pteragogus aurigarius長鰭鸚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5) 棲息深度 5 - 20公尺
中文名 長鰭鸚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鰭高體盔魚 
最大體長 17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荔枝魚、瘦牙、砂遍羅、黃鶯魚、絲仔魚、貓仔魚婆、絲鰭鸚鯛、曳絲鸚鯛、頭絲巴(臺東)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Crenilabrus spilogaster, Ctenolabrus aurigarius, Ctenolabrus rubellio, Duymaeria japoni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Chen, L.-S., J.-P. Chen and K.-T. Shao, 1999 Seven new records of coral reef fishes from Taiwan. Acta Zool. Taiwanica 10(2):113-119;Shimada, K., 2002 Labridae. p. 969-1013. In: T. Nakabo (ed.).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second edition). Tokai University Press, 1749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hen, L.-S., J.-P. Chen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6311 ASIZP0070933 ASIZP0072788 ASIZP0072789 ASIZP0079019 ASIZP0801010 ASIZP0804187 ASIZP0805460 ASIZP0805461 ASIZP0911010 ASIZP0914187 ASIZP0915460 ASIZP0915461 FRIP20227 NTOUP201003-202 USNM00307219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Cocktail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長;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背鰭連續,前方數棘較高;胸鰭稍圓;側線完全,連續不間斷,在背鰭後部陡降。前鰓蓋骨具鋸齒緣;頰與鰓蓋被大形鱗。D. IX, 11-12;A. III, 9-10;L.l. 22-25;背鰭前方數棘較高,雄魚第I-II棘延長為絲狀。體色多變,雄魚黑褐色,體側鱗片具暗色斑;眼部具短輻射紋,頰部具垂直紋,鰓蓋具平行紋且具一黑色眼斑。雌魚淡紅至紅褐色,體側鱗片亦具暗色斑或消失僅散布零星斑點;腹部具黑色點狀列。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海域,水深約5-20尺間,特別喜歡在軟珊瑚較繁盛的礁區,或珊瑚區有繁盛的藻叢生長的水域。它們不像大多數急性子游動的隆頭魚親戚,游起泳來是慢條斯理的,以時停時游的優哉步調,晚上則安靜的躲到岩石下方或海藻中休憇。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日本以南至臺灣之間的海域。臺灣各地岩礁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可食用,但個體小,較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