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Lactarius lactarius  
發音 
Lactarius lactarius乳鯖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5 - 90公尺
中文名 乳鯖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乳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56 Lactar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乳香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擬鰺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Lactarius burmanicus, Lactarius delicatulus, Lactarius lacta, Scomber lactari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5312 ASIZP0806982 ASIZP0916982 FRIP00585 NTUM0202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White fish; Big-jawed jumper; Laktarid; Milk trevally; False trevally; Milk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其體高較頭長大;頭頂有大形黏液窩及枕骨稜。眼在頭的前半部。口大,斜裂;眶前骨狹窄,上頜骨不被眶前骨掩蓋;有上頜副骨,後端寬。齒細小而尖銳,上頜一列,下頜一帶,上下頜的前端各有一對小而尖的犬齒;鋤骨、腭骨、及舌上亦有小齒。鰓蓋裸出;有擬鰓;鰓裂寬;鰓膜不連合,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7。體被中型易脫落的圓鱗,側線上的鱗片較大,但無稜鱗,至尾柄部亦無稜鱗。背鰭兩個,相接近,第一背鰭硬棘VII-VIII,第二背鰭硬棘I,軟條19-23;臀鰭硬棘III,軟條25-28;腹鰭基底位於胸鰭基底的正下方;尾鰭深分叉。體呈銀灰色,上半部略帶紅暈,而下半部則較銀白;在鰓蓋的上方有一黑斑。鰭淡黃色,背鰭及臀鰭的邊緣有時呈黑色。

棲所生態

沿岸群游性之魚類,一般在軟質底水域,棲息深度不及100公尺。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所羅門,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澎湖沿海。 

漁業利用

一般以圍網、流刺網、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是一些國家重要的漁獲對象,唯我國產量較少。肉質不錯,以煎食或紅燒食之,亦可乾漬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