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eiognathus berbis  
發音 
Leiognathus berbis細紋鰏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5) 棲息深度 1 - 40公尺
中文名 細紋鰏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鰏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6 Leiogna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細紋鰏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金錢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Equula berbis, Leiognathus oblongus, Scomber equula mini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Cuvier, G. etc. 1835 朱元鼎 編 1984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984 ASIZP0059087 ASIZP0059841 ASIZP0060107 ASIZP0060463 ASIZP0063368 ASIZP0065212 ASIZP0065685 ASIZP0074797 ASIZP0080338 ASIZP0700032 ASIZP0801114 ASIZP0911114 FRIP00601 FRIP00604 NMMBP01899 NMMBP05271 NMMBP05517 NMMBP06099 NMMSTP01538 NMNSF00181 NMNSF00457 NMNSF00485 NMNSF00892 NMNSF00948 NMNSF00981 NMNSF01251 NTMP0180 NTMP0252 NTMP0446 NTMP0972 NTUM04104 NTUM05694 NTUM05695 NTUM05696 NTUM05697 NTUM05698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crawled ponyfish; Yellowfin ponyfish; Berber pon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稍側扁,背、腹部輪廓相當,頭頸部稍為凹陷。體長為體高的2.2-2.4倍。眼上緣具一鼻後棘。口小,可稍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吻尖,稍短於眼徑。前鰓蓋下緣具細鋸齒。頭部不具鱗;體完全被圓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僅達背鰭末端下方或稍前。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相連;胸鰭發達,似鐮刀形;尾柄細窄,尾鰭深叉形。體背灰綠色到灰褐色,體側銀白;體側上半部另具較密且不規則的暗色蠕狀條紋。吻部及胸鰭基部下側具黑色;背、腹、胸及臀鰭色淡;尾鰭暗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海地區。群游性,一般皆在底層活動,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及二枚貝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非洲東岸、紅海、印度洋沿岸、南中國海以及臺灣南部海域。臺灣西南部及南部沿海有產。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或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