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quulites leuciscus
Equulites leuciscus曳絲馬鰏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0) 棲息深度 1 - 70公尺
中文名 曳絲馬鰏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鰏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6 Leiogna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曳絲馬鰏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金錢仔、兵葉仔(澎湖)、方葉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Equula leuciscus, Equula longispina, Equulites novae Hollandiae, Equulites novaehollandiae, Leiognathus edwardsi, Leiognathus leuciscus, Leiognathus vermiculatus, Liognathus hastatus, Photoplagios leucis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1550 ASIZP0074786 ASIZP0080001 ASIZP0807315 ASIZP0917315 FRIP00612 NMMBP01088 NMNSF01593 NTMP0693 NTMP0954 NTUM05709 NTUM05710 NTUM05711 NTUM05712  
典藏基因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Whipfin pon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而側扁,背部之輪廓較腹部輪廓相當。眼上緣具一鼻後棘。口小,可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下頜輪廓深凹;吻端截平,眶間隔微凹入。頭部不具鱗;體完全被圓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明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第二棘延長如絲,長於體高之一半;臀鰭第二棘亦延長如絲,但稍短。體背灰色,體側銀白。體側上半部具半圓形、波浪形及不規則之暗色斑紋;側線下方另具一列黃色斑點。背、臀鰭硬棘、軟條部灰色而有黃色緣;胸、腹鰭色淡;尾鰭後緣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海地區。群游性,一般皆在底層活動,活動深度約在1-40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小蝦為主,亦食其它小型甲殼類或多毛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北至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北部。臺灣以西部及南部之砂泥底質水域、河口區及澎湖沿海為主。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或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