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utjanus boutton  
發音 
Lutjanus boutton藍帶笛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2) 棲息深度 15 - 50公尺
中文名 藍帶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藍帶笛鯛 
最大體長 35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赤筆仔、黃雞母(澎湖)、黃記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Diacope bottonensis, Holocentrus boutton, Lutianus luzonius, Mesoprion melanospilo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Lacepede, B. G. E. 18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57 ASIZP0055618 ASIZP0055904 ASIZP0060656 ASIZP0065812 ASIZP0078801 ASIZP0801011 ASIZP0802501 ASIZP0911011 ASIZP0912501 BPBMI23170 FRIP20293 FRIP21505 NMMBP02389 NMMBP04674 NMMBP04675 NMMSTP00514 NTMP1197 NTUM07244 NTUM08599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Rufous seaperch; Curry fish; Mollucan snapper; Moluccan sna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顯著。鰓耙數20-23。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犬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沒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XI,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背部為橘紅色,腹部淡黃色,體側另有9-10條與體軸平行之金黃色縱帶。各鰭黃色,背鰭軟條部及尾鰭具暗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區。經常可見到本種魚與其他笛鯛聚集成約30-40隻的群體巡游於礁體的上緣水層。以魚類、甲殼類及大型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由蘇門達臘到薩摩亞,北可至南日本。臺灣主要分布在北部、東部及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常見之食用魚,通常以一支釣、流刺網等漁法捕獲。一般皆以煎食或煮湯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