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utjanus decussatus  
發音 
Lutjanus decussatus交叉笛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8) 棲息深度 2 - 30公尺
中文名 交叉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斜帶笛鯛 
最大體長 35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赤筆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爪哇 
同種異名 Lutianus decussatus, Lutjanus decussates, Lutjanus dessucatus, Lutjanus semicinctus, Mesoprion decussatus, Mesoprion therapon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2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903 ASIZP0056099 ASIZP0059512 ASIZP0072255 ASIZP0804286 ASIZP0914286 FRIP21280 FRIP21560 FRIP21726 FRIP22339 FRIP22453 NMMBP02390 NMMBP05012 NMMBP05013 NMMSTP00387 NTUM0761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Checkered seaperch; Checkered sna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4-16。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犬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一致為白色或偏淡紅色,體側上方有3條深褐色縱帶,並與數條橫帶交錯而呈棋盤狀;体側下方另有2條紅褐色縱帶;尾鰭基部另有一大黑斑。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區,包括沿岸及近海外礁區,水深2-30公尺處。通常獨游或聚集成一小群巡游於礁體間。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印度洋到西太平洋,西起印度,北至日本,南迄新幾內亞。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南部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來捕獲。食法以煎食或煮湯為主。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