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utjanus ophuysenii  
發音 
Lutjanus ophuysenii奧氏笛鯛
by: 邵廣昭
命名者 (Bleeker, 1860) 棲息深度 1 - 50公尺
中文名 奧氏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奧氏笛鯛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赤筆仔、黃記仔(澎湖)、烏點記(澎湖)、花紅仔(澎湖)、必周(澎湖)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Diacope vitta, Lutianus vitta, Lutjanus vitta, Mesoprion ophuysenii, Mesoprion vitta, Serranus vitta   
參考文獻 Fishbase( 2002);Iwatsuki, Y., M. Akazaki and T. Yoshino, 1993. Validity of a lutjanid fish, Lutjanus ophuysenii (Bleeker) with a related species, L. vitta (Quoy & Gaimard).. Jap. J. Ichthyol. 40(1):47-59  P. Bleeker 1859 Iwatsuki, Y., M. Akazaki etc.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894 ASIZP0056969 ASIZP0070813 ASIZP0073217 ASIZP0804838 ASIZP0805692 ASIZP0914838 ASIZP0915692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potstripe sna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6-20。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4-6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前鰓蓋骨後部下緣不具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鱗數46-48;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淺紅色,體側上方有甚多黃褐色至暗褐色斜線;側線下方則有數條縱線,其最上方一條最寬;體側中央,側線下方有一顯著的卵形黑斑。各鰭黃色,唯腹鰭淡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礁沙交錯的海域;幼魚時,可發現於潮池或岩石底岸邊;成魚時,具有生殖季節洄游的習性,亦即春天時,成魚會游至淺水域產卵。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日本南部、朝鮮半島、中國大陸、臺灣西部及香港等海域。 

漁業利用

較少見的魚種,一般以流刺網、底拖網等漁法捕獲。煎食或煮湯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