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caesio kusakarii  
發音 
Paracaesio kusakarii橫帶擬烏尾鮗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Abe, 1960 棲息深度 100 - 310公尺
中文名 橫帶擬烏尾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條紋若梅鯛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仔魚、青尾鮗(臺東)、厚殼雞(北部)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Abe T. 196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97 ASIZP0076187 ASIZP0080529 ASIZP0080530 ASIZP0807100 ASIZP0807457 ASIZP0807458 ASIZP0917100 ASIZP0917457 ASIZP0917458 FRIP21884 NMMBP04996 NMMBP04998 NTUM06410 NTUM06411  
典藏基因2016-01-27,HAN-YANG,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Saddle-back snapper; Saddleback sna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稍側偏而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2.4-2.6倍。兩眼間隔顯著突出,隨著成長越是突起。眼前方無溝槽。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上頜骨被鱗。上下頜骨具帶狀齒,外列齒擴大,前方數齒呈犬齒狀;鋤骨具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呈弧形,側線鱗數47-50。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不延長而較前方鰭條短;背鰭硬棘X,軟條10-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約等於頭長;尾鰭雙凹形。體呈黃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四條深色橫帶,但僅及側線上方。背鰭、臀鰭及尾鰭下葉黃褐色或淡色;尾鰭上葉淡黃色,末緣白色;胸鰭淺黃色。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擬烏尾冬亞科(Apsilinae)。

棲所生態

棲息於近海大陸棚岩石底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左右。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薩摩亞到臺灣及新加坡,北自日本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南到新加勒多尼亞及澳洲東北部。臺灣產於東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延繩釣捕獲。煎食或紅燒均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