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terocaesio chrysozona  
發音 
Pterocaesio chrysozona金帶鱗鰭烏尾鮗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0) 棲息深度 2 - 30公尺
中文名 金帶鱗鰭烏尾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烏尾鮗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1 Caesio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金帶鱗鰭梅鯛(金帶梅鯛)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烏尾冬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aesio chrysozoma, Caesio chrysozona, Caesio chrysozonus, Pristipomoides auroline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3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FRIP00152 FRIP00153 FRIP01312 NMMBP05042 NMMBP05043 NMMBP05418 NTMP0108 NTMP1113 NTUM01151 NTUM01153 NTUM02275 NTUM06146 NTUM06147 NTUM06823 NTUM06907 NTUM06940 NTUM08243 NTUM08614 ROM72018 SU7918  
英文俗名 Gold-band fusilier; Goldband fusilier; Gold band fusil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4-4.0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側線鱗數64-71。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2。體背藍色,腹面粉紅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緊接於側線下方,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約二個鱗片寬。各鰭銀黃或淡白;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Caesionin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中西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南迄澳洲東部。臺灣各地岩礁或珊湖礁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一般以圍網、流刺網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不錯,是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以煎食或紅燒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