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Upeneus tragula  
發音 
Upeneus tragula黑斑緋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5 - 40公尺
中文名 黑斑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斑緋鯉 
最大體長 25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番秋哥(澎湖)、海汕秋哥(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Upeneoides tragula, Upeneus bensasi, Upeneus luzonius, Upeneus tragu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Richardson, J. 184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515 ASIZP0055570 ASIZP0059302 ASIZP0059968 ASIZP0061688 ASIZP0065090 ASIZP0067068 ASIZP0067080 ASIZP0800407 ASIZP0802328 ASIZP0802329 ASIZP0802611 ASIZP0900136 ASIZP0910407 ASIZP0912328 ASIZP0912329 FRIP21627 NMMBP00916 NMMBP02139 NMMBP02277 NMMBP04889 NMNSF00408 NMNSF00460 NTMP0155 NTUM00736 NTUM00738 NTUM02025 NTUM03140 NTUM03141 NTUM03142 RUSI35138 SU7990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98%
英文俗名 Red mullet; Bar-tailed goatfish; Darkband goatfish; Dark band goat fish; Blackband goatfish; Blackstriped goatfish; Goatfish; Freckled go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橢圓形。頭中大;口小,下位;吻圓鈍;上下頜齒細小,鋤骨與腭骨具齒,均多形成絨毛狀齒帶;上頜延長至眼下方約1/3處。頦部縫合處具一對長鬚,末端未達後鰓蓋緣。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後緣具一短棘;鰓蓋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5-7 + 15-18。體被中大櫛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8-30,側線鱗上之側線管分枝。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4-15;尾鰭叉尾形。頭部及體側自吻端經眼至尾鰭基部具一紅褐色至黑色的縱帶,縱帶上方之體側呈褐色至灰綠色,並且散布許多紅褐色或黑色小點,縱帶下方之體側呈銀白色,並且有數條暗色點帶。背鰭棘部灰白色,具有一暗紅至黑色之大斑,斑內雜有兩至多個小黃點,此斑下方另有一小暗色斑;軟條與腹鰭具2-3條暗紅或黑色縱帶;尾鰭上葉具4-6條斜灰黑或紅褐斜帶,下葉則具5-8條;胸鰭與腹鰭黃褐色,偶具紅點;頦鬚白色或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外緣的砂泥地海域,經常游到河口區,甚至受潮夕影響之河段。通常單獨的在砂泥底質的棲地,翻動底沙泥,尋找底棲的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皆有分布。臺灣各海域皆可發現。 

漁業利用

可利用流刺網、延繩釣或底拖網等漁法捕獲。魚肉細緻,油炸、紅燒、煮味噌湯,味道皆可口。全年都可捕獲,夏天尤其多。多變化的體色及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