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plegnathus fasciatus  
發音 
Oplegnathus fasciatus條石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棲息深度 10 - 100公尺
中文名 條石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01 Oplegna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條石鯛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膽鯛、黑嘴、硬殼仔、海膽竹(臺東)、番羊矮仔(澎湖)、石金鼓(香港)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Scaradon 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024 ASIZP0072809 ASIZP0073202 ASIZP0073204 ASIZP0073205 ASIZP0073206 ASIZP0073285 ASIZP0073292 ASIZP0073495 ASIZP0073496 ASIZP0700336 ASIZP0700337 ASIZP0805480 ASIZP0805677 ASIZP0805679 ASIZP0805680 ASIZP0805681 ASIZP0805760 ASIZP0805767 ASIZP0915480 ASIZP0915677 ASIZP0915679 ASIZP0915680 ASIZP0915681 ASIZP0915760 ASIZP0915767 ASIZP0916039 ASIZP0916040 MTP0158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ock porg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前端鈍尖。吻短,眼大,側位,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頜齒癒合成鸚鵡喙嘴狀,鋤骨和腭骨均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1扁小棘。體被細小櫛鱗,吻部無鱗,頰部具鱗,各鰭基底均被小鱗;背鰭及臀鰭基底均具鱗鞘;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部間具缺刻,尾鰭內凹形。 背鰭具有12根硬棘,16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13根軟條。體黃褐色,含體側及頭部眼帶,共有7條黑色橫帶,1條橫帶位於頭部,其餘7條位在身體與尾柄。胸、腹鰭黑色;餘鰭較淡而有黑色邊緣。 最大體長可達80公分,體重可達6.4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條石鯛是典型的礁區魚類,底棲性魚類。幼魚隨著海藻漂移,成魚則棲息在岩礁區,因此是磯釣釣友熟悉的魚種。棲息深度範圍為1-10公尺。屬肉食性魚種,以海中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主食,齒銳利,可咬碎貝類或海膽等堅硬之外殼,且喜歡捕食海膽,不畏棘刺,也因此有了「海膽鯛」的俗名。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的日本、中國、韓國、臺灣以及中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此外在地中海的馬爾他、義大利海域也可見到引入的族群。在臺灣廣泛分布,在北部、東部、南部及離島的岩礁、珊湖礁區都能見到。 

漁業利用

條石鯛野外資源量普通,主要由手釣以及延繩釣捕獲,全年皆有產,無明顯盛漁期,但產量並不大。條石鯛也是磯釣者的熱門目標魚種。肉味鮮美,宜清蒸或煮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