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plegnathus punctatus  
發音 
Oplegnathus punctatus斑石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斑石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01 Oplegna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石鯛 
最大體長 8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斑鯛、黑嘴、硬殼仔、石鯛(臺東)、番羊矮仔(澎湖)、花金鼓(香港)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Opleganthus punctatus, Scaradon punct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13 ASIZP0065040 ASIZP0066546 ASIZP0070740 ASIZP0080320 ASIZP0700236 ASIZP0700237 ASIZP0801361 ASIZP0807696 ASIZP0911361 ASIZP0917696 FRIP20553 FRIP21625 FRIP22173 NMMBP02346 NTUM07032 NTUM08222  
英文俗名 Rock porgy; Spotted knifejaw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前端鈍尖。吻短,眼大,側位,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頜齒癒合成鸚鵡喙嘴狀,鋤骨和腭骨均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1扁小棘。體被細小櫛鱗,吻部、眼間隔及頰部無鱗,各鰭基底均被小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7;臀鰭硬棘III,軟條數12-13;尾鰭截形。體灰褐色,有銀白光澤,頭部、體側、胸鰭及各奇鰭基部密佈著許多黑斑,幼魚的體色較淡呈褐色;各鰭暗色。

棲所生態

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於岩礁區;幼魚隨著海藻漂移。肉食性,齒銳利,可咬碎貝類或海膽等堅硬之外殼。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群島、關島、澳洲、菲律賓、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沿海等。臺灣北部、東部、西部、南部及離島之岩礁,珊湖礁區皆產。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全年皆產,無明顯盛漁期。肉味鮮美,宜清蒸或煮湯,臺灣南部地區較多,產量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