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embrops filifera
Bembrops filifera絲棘鯒狀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bert, 1905 棲息深度 200 - 549公尺
中文名 絲棘鯒狀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鱸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9 Perc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絲棘鯒狀魚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鴨嘴鱚、絲棘掛帆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群島 
同種異名 Bathypercis platyrhynchus, Bembrops aethalea, Bembrops caudimacula, Bembrops filamentosa, Bembrops filifer, Bembrops philippinu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A. Alcock 18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250 ASIZP0066345 ASIZP0067874 ASIZP0068025 ASIZP0803635 ASIZP0913635  
英文俗名 Duckbil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柱形,頭部縱扁,尾部側扁。眼大,兩眼彼此靠近。口大,上頜骨末端具皮質瓣;吻端無前棘;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蓋骨上端具二大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二小棘突。側線於胸鰭上方急降,側線鱗約60-64;側線與臀鰭起點間具 5 鱗列。背鰭分離,第一背鰭第I鰭條延長如絲,具VI棘;第二背鰭軟條14-15;臀棘無棘,16-17軟條;胸鰭鰭條26-29;尾鰭截形,或稍內凹。體灰褐色,體腹淡色;雄魚下方體側具8條黑斜帶;第一背鰭第I至II棘間的膜為黑色;尾鰭基上緣具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上。棲息深度在200-550公尺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孟加拉灣、南中國海、臺灣南部、菲律賓海、塔斯曼海、索馬利亞的外海與南非的海岸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僅作學術研究。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