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ercis cylindrica  
發音 
Parapercis cylindrica圓擬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92)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圓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圓擬鱸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西太平洋 
同種異名 Chilias synaphodesmus, Parapercis cylindrical, Parapercis sp. 2, Sciaena cylindri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Randall, J. E. 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54946 ASIZP0059121 ASIZP0063464 ASIZP0073549 ASIZP0700282 ASIZP0806098 ASIZP0916098 NMMSTP00026 NTOUP201203-123 NTUM03602 NTUM05645 NTUM06835  
典藏基因,,CO1,100%
英文俗名 Sharpnose sandperch; Cylindrical sandper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10枚;鋤骨具齒,腭骨有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48-52。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1-22;臀鰭硬棘I,軟條17;胸鰭軟條14-16;尾鰭圓形。體背黃褐色,腹面灰白色;體側具9-10條暗色的梭形橫帶,且延伸至腹部,並於腹面中線與另一側之橫帶相連;頭側具2條黑褐色斜帶;頤部前方有一暗斑;上唇則有2個具褐緣之淡斑延伸至眼前緣。背鰭硬棘部灰黃色,第II至V棘間具黑斑;各鰭淺灰色,或淡色,皆具黑色小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掩蔽的海灣、港灣及潟湖區內清澈的水域。一般活動於淺水區且底質為沙子、碎石或海草叢生的底部,亦常見於海草床。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新南威爾斯,東至斐濟與馬紹爾群島。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全年有產,但以夏季較盛。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