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ercis pacifica
Parapercis pacifica太平洋擬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Imamura & Yoshino, 2007 棲息深度 2 - 22公尺
中文名 太平洋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太平洋擬鱸 
最大體長 2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紅海厄立特里亞 
同種異名 Cilias hexophthalma, Parapercis hexophtalma, Parapercis hexophthalma, Parapercis polyophthalma, Percis caudimaculata, Percis hexophthal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491 ASIZP0058894 ASIZP0059056 ASIZP0059464 ASIZP0067082 ASIZP0067408 ASIZP0070967 ASIZP0072222 ASIZP0700203 ASIZP0802330 ASIZP0802741 ASIZP0804321 ASIZP0805001 ASIZP0912330 ASIZP0912741 ASIZP0914321 ASIZP0915001 NMMBP00973 NMMBP04513 NMMBP08523 NMMBP08694 NMMSTP00080 NTOUP200910-146 NTUM03603 NTUM05615 RUSI35048 RUSI35086  
典藏基因2012-01-15,Chia-Hao Chang,CO1,100% 2012-01-15,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peckled sandper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腭骨無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8-60。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1-22;臀鰭硬棘I,軟條17-18;胸鰭軟條17-18;尾鰭圓形。體淡白色或淡灰色;頭部具許多細點;體側具3縱列黑點,另具5橫帶,其中4橫帶下端具眼斑;胸鰭基部具4個斑點;尾鰭具許多小點,中央軟條部有一大形黑斑。以前所記載之P. polyophthalmaP. hexophtalma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淺灘以及有遮蔽的臨海礁石區之砂泥或碎石底部的水域。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及東非到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各地沿岸可見。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全年有產,但以夏季較盛。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