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ercis tetracantha  
發音 
Parapercis tetracantha四棘擬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1) 棲息深度 10 - 20公尺
中文名 四棘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紋擬鱸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狗母梭(臺東)、花狗母(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Labrus tetracanthus, Parapercis cancellata, Percis cancell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Lacepede, B. G. E. 18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603 ASIZP0059522 ASIZP0066666 ASIZP0067085 ASIZP0067086 ASIZP0067384 ASIZP0067405 ASIZP0072254 ASIZP0700297 ASIZP0801873 ASIZP0802331 ASIZP0802334 ASIZP0802498 ASIZP0802744 ASIZP0802745 ASIZP0805000 ASIZP0911873 ASIZP0912331 ASIZP0912334 ASIZP0912498 ASIZP0912744 ASIZP0912745 ASIZP0915000 BPBMI23434 FRIP21025 NMMBP00899 NMMBP02168 NMMBP03129 NMMBP03343 NMMBP04107 NMMBP04557 NMMBP05044 NMMBP05045 NMMBP05046 NMMBP05427 NMMSTP00743 NMNSF00671 ...列出全部44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White-blotched grubfish; Blackbarred sandperch; Black-banded sandper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6枚;鋤骨具齒,腭骨無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9-65。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0-21;臀鰭硬棘I,軟條16-17;胸鰭軟條17-18;尾鰭圓形。體側具 3 縱向且成列的大淡白色斑點,與深灰褐色的間隙形成一個粗大的網狀格;上唇具一黑斑;眼下具一條寬的深灰褐色橫帶;腹部有 3個黑色的斑點;由後頸部到鰓蓋具一條深灰褐色的條紋,正好與鰓裂上方的眼斑相連。背鰭灰黑色,軟條部具3縱列黑點;臀鰭末端黑色;尾鰭具黑色小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灘岩岸到深的軟質底部區域。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孟加拉灣、印尼到日本。臺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全年有產,但以夏季較盛。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