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phiprion sandaracinos  
發音 
Amphiprion sandaracinos白背雙鋸魚
by: 邵廣昭
命名者 Allen, 1972 棲息深度 3 - 20公尺
中文名 白背雙鋸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背雙鋸魚 
最大體長 1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小丑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呂宋島 
同種異名 Amphiprion akallopisos, Amphiprion sandracino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71217 NMMSTP00091  
英文俗名 Orange anemonefish; Yellow skunk clownfish; Yellow clownfish; Golden anem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8-2.1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 32-37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VIII-X,軟條 16-18;臀鰭硬棘II,軟條12;胸鰭鰭條16-18;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致呈橘紅色,各淡橘黃色。體背由吻部沿背鰭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獨立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20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 crispaStichodactyla mertensii 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成對或成一小群生活。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聖誕島至所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有發現,但罕見。 

漁業利用

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