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tegastes albifasciatus  
發音 
Stegastes albifasciatus白帶高身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chlegel & Müller, 1839) 棲息深度 0 - 4公尺
中文名 白帶高身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帶眶鋸雀鯛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Eupomacentrus albifasciatus, Eupomacentrus albofasciatus, Parapomacentrus albifasciatus, Pomacentrus albifasciatus, Pomacentrus albofasciatus, Pomacentrus eclipticus, Pomacentrus leucopleu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Schlegel, H. etc. 1839 Donaldson, T.J.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842 ASIZP0055844 ASIZP0055845 ASIZP0055856 ASIZP0057049 ASIZP0057050 ASIZP0071187 ASIZP0073148 NMMBP05329 NMMBP05832 NMNSF01557 NTUM02791 USNM00275919  
典藏基因2012-10-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White-bar gregory; Whitebar gregor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8-2.1倍。吻短而鈍圓。口中型;頜齒單列,小而呈圓錐狀。眶下骨裸出,下緣具鋸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鰓蓋骨後緣無鋸齒。體被櫛鱗;背前鱗延伸至鼻孔;側線之有孔鱗片19-20個;胸鰭基部內面被鱗。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軟條15-16;臀鰭硬棘II,軟條12-14;胸鰭鰭條18-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尖形。體呈深褐色至黑色;頭側眶下大部份為藍色且有藍色斑點;體側後部具有白色橫帶,成魚不消失;體側大多數的鱗片另具藍色的橫紋。除了胸鰭為半透明而有暗淡的鰭條外,餘鰭為深褐色至黑色;胸鰭基底上緣具小黑點;背鰭後方的基底上具一個前緣白色的橢圓形黑色斑點 ,並些微地延伸到尾柄的背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石平臺、潟湖淺灘及半掩蔽的礁區邊緣。普遍活動於被活珊瑚包圍的碎石區塊或多孔的岩礁區,特別地在溫和湧浪的區域,同時也出現於具有珊瑚與短藻混合的高能量地方。常成小的鬆散魚群。是具有領域性的草食動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塞錫爾群島及留尼旺島至萊恩及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發現於南部、東南部、蘭嶼及綠島等地。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