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ristigenys meyeri  
發音 
Pristigenys meyeri麥氏大鱗大眼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72) 棲息深度 100 - 200公尺
中文名 麥氏大鱗大眼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大眼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51 Pri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麥氏鋸大眼鯛 
最大體長 2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目鰱、嚴公仔、大目仔(臺東)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琉球群島 
同種異名 Priacanthus meyeri, Pristigenys multifasci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Günther, A. 187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7886 ASIZP0073226 ASIZP0803647 ASIZP0805701 ASIZP0913647 ASIZP0915701 FRIP22408 NMMBP04435  
典藏基因2012-08-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Meyer's bigey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高,顯然側扁,呈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VI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和腭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短強棘。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鱗後緣棘強而少;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30-32。背鰭單一,具深缺,具硬棘X棘,軟條11-12(通常為12);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III,軟條11-12;背鰭及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或等於頭長;尾鰭稍圓。體呈粉紅色,具有12條暗赤色橫帶,各垂直鰭有黑緣。以前所記載之橫帶大鱗大眼鯛(Pristigenys multifascia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100-200深礁石區的海域。夜行性魚類,白天喜歡躲在比較陰暗的地方,像是礁石下面或是洞穴之中,晚上再出來找尋其他種類的小魚或是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屬肉食性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至澳洲東北部及薩摩亞。臺灣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體型比其他大眼鯛略小,較不具經濟價值的魚種,可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所獲,漁期全年皆有。肉質細嫩唯魚鱗很難處理,可連皮一起剝除,油炸、煮味噌或薑絲湯皆適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