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chromis cyanotaenia  
發音 
Pseudochromis cyanotaenia藍帶擬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7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藍帶擬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2 Pseudochro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藍帶擬雀鯛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准雀鯛、紅獅公、紅貓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Pseudochromis kika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Bleeker, P. 185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1382 NMMSTP00002 NTOUP201203-219 NTOUP201203-232 NTOUP201203-233 NTUM04262 USNM00290811  
英文俗名 Surge dottyback; Blue-barred dottybac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而側扁;頭呈鈍圓形。吻短。眼大。口中大;上下頜齒數列,部分為犬齒;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體被小櫛鱗,主鰓蓋骨具鱗;側線斷成二段,鱗孔數分別為24-31 + 6-11。鰓蓋有鱗,背鰭及臀鰭基底有鱗片。背鰭具硬棘III,軟條22;臀鰭長約背鰭之一半,具硬棘III,軟條13;胸鰭鈍圓形;腹鰭具I硬棘及5軟條,其中第3根最長;尾鰭圓形。雄魚體呈紫藍色,頭部及身體前軀幹下方為黃棕色;體側有8-9條藍色橫紋及1條由鰓蓋後方向體背延伸的黃縱紋;背鰭、臀鰭及尾鰭紫藍色;胸鰭、腹鰭為鮮黃色;尾鰭上下緣淡色。幼魚及雌魚體一致呈灰褐色至暗褐色,唯腹部有暗紅色的色澤出現;背鰭及尾鰭淡黃至透明。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池、岩礁地區及珊瑚礁區,但因生性十分害羞,平常大都躲入礁岩洞穴中,若不仔細的觀察就不容易發現。以浮游動物及小型的甲殼類生物為主要食物,屬肉食性魚類。有強烈地域性行為,若有其他魚種侵入地盤,會啄咬侵入者直到入侵生物離開。一般來說,雄魚體型比雌魚體型大而且強壯。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馬爾地夫,東至斐濟,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體色豔麗,十分動人,是深受水族人士喜歡的魚類,唯應注意同一水族箱內同種會有激烈打鬥的現象。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