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hyacichthys aspro  
發音 
Rhyacichthys aspro溪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7)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溪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溪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5 Rhyacichthy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溪鱧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溪塘鱧、石貼仔 
世界分布 臺灣、東南亞、日本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Platyptera aspro, Rhyacichthys asparo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Fishbase(2006);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陳等, 2011)  Cuvier, G. etc. 1837 Watanabe, M. 1972 Masao Watanabe 1972 Liang, Y.S.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Kong, C.P. 2000 
典藏標本 ASIZP0073471 ASIZP0073472 ASIZP0073473 ASIZP0074075 ASIZP0074108 ASIZP0074601 ASIZP0806024 ASIZP0806025 ASIZP0806026 ASIZP0916024 ASIZP0916025 ASIZP0916026 NTHUB02033 NTHUB03008 NTHUB03072 NTOUP200709-019 NTOUP200709-021 NTUM05311 NTUM05312 USNM00320018 USNM0035557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Loach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縱扁,身體中央以後側扁,腹面扁平,尾柄長;口甚小,開於吻端腹側,略呈三角形,上唇肥厚,下唇隱於腹面;眼睛位於頭頂。體被櫛鱗;側線完全。背鰭分離;臀鰭與背鰭相對;胸鰭大,呈扇形,蓋住腹鰭之上,二者均往兩側平伸而共同形成一平面;尾鰭內凹。身體背側略呈暗褐色或黃褐色,腹面略白;體側及背有3-4個暗黑色寬橫斑,腹鰭趾墊部份呈紅褐色。各鰭淡白而有暗紋分布。

棲所生態

棲息於臺灣各地的溪流中下游,以礫石底質的清澈河段為主要棲息地。成魚會到河口沿岸產卵,仔稚魚則從沿岸區溯河成長,為兩側洄游性魚(amphidromous)。在臺灣的夏季裡,會和鰕虎科魚類的幼苗一起自河口上溯,尤其在東部的溪流較多見;成魚通常在河川的潭頭或瀨區中活動,警覺性高。雜食性,會捕食水生昆蟲,也會攝食有機碎屑與附著藻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亞洲與大洋洲,包括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臺灣與一些日本的島嶼。臺灣分布於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流河川中,尤以東部、北部、恆春半島的溪流最為常見。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一般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