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lorurus bowersi  
發音 
Chlorurus bowersi鮑氏綠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nyder, 1909)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鮑氏綠鸚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鮑氏綠鸚嘴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青衫(雄)、蠔魚(雌)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琉球那霸 
同種異名 Callyodon bowersi, Scarus bowers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Snyder, J. O. 190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307 ASIZP0060813 ASIZP0061579 ASIZP0806773 ASIZP0900058 ASIZP0916773  
英文俗名 Bower's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具0-2顆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5(通常為4);頰鱗2列,上列為4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類似雄魚體色,但是缺乏三角形之橘黃色區塊。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呈暗藍綠色;鱗片具橘黃色緣;吻之背側有紫色斑塊;眼後方有一三角形之橘黃色區塊,大約分佈於眼後至背鰭第V硬棘之水平範圍內;背鰭為藍綠色,具2列長形黃橘色條紋;臀鰭為藍綠色,於其基部有一黃色線條;尾鰭亦為藍綠色,佈有數條橘黃色縱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峽道與潟湖礁斜坡中珊瑚礁繁盛的區域。獨自生存。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菲律賓、爪哇 (印尼) 、琉球群島、臺灣與帛琉。臺灣主要發現於北部、南部、澎湖及小琉球等。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