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lorurus microrhinos  
發音 
Chlorurus microrhinos小鼻綠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1 - 35公尺
中文名 小鼻綠鸚哥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小鼻綠鸚嘴魚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雅加達 
同種異名 Callyodon microrhinus, Callyodon ultramarinus, Chlorurus gibbus, Chlorurus strongylocephalus, Pseudoscarus microrhinos, Scarus gibbus, Scarus microrhino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60797 ASIZP0060805 ASIZP0079299 ASIZP0806754 ASIZP0806766 ASIZP0916754 ASIZP0916766 FRIP00159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Pacific steephead parrotfish; Steephead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雄魚額部突出,使吻部呈陡直狀;雌魚則略隆起而使頭背部幾成直線。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3-4;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5-6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5-17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深凹形,雄魚則為新月狀。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隨著成長,體色轉為一致之暗色、綠褐色以及終端期的藍色,或稀有的黃褐色個體。鱗片具橘黃色短橫紋或斑點。終端期的大雄性魚頭部時常具藍色條紋與小區塊,並延伸到的嘴角。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區。稚魚通常是獨居性;大的成魚時常集結成群。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巴里島、菲律賓到萊恩群島與皮特凱恩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羅塔納斯島、羅得豪島與拉帕島等。臺灣發現於北部、東北部、西南部、南部、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危險性:曾有熱帶魚毒的中毒報告(Halstead, B.W., P.S. Auerbach and D.R. Campbell, 1990. A colour atlas of dangerous marine animals.. Wolfe Medical Publications Ltd, W.S. Cowell Ltd, Ipswich, England. 192 p.)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