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arus festivus  
發音 
Scarus festivus橫紋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0 棲息深度 3 - 30公尺
中文名 橫紋鸚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雜色鸚嘴魚 
最大體長 4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Callyodon lunula, Callyodon verweyi, Margaritodon verweyi, Scarus lunul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Cuvier, G. etc. 183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5594 ASIZP0056288 ASIZP0060980 ASIZP0061907 ASIZP0061913 ASIZP0073553 ASIZP0806102 ASIZP0900036 ASIZP0916102 NTMP0644 NTMP1380  
典藏基因,,CO1,100%
英文俗名 Lunate parrotfish; Festive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眼上方之頭背部略隆起。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上齒板具一犬齒,下齒板具一或二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5;頰鱗3列,上列為6鱗;中列為6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3-14軟條;尾鰭為微凹或半月形。成體之上部為藍綠色,下部為黃綠色;鱗片外緣為橙色;眼之前方、後方及上方有兩道藍綠色的條紋;鰓蓋之邊緣處有藍綠色的色帶。尾柄為淡黃色。背鰭及臀鰭為藍綠色,中央具有縱走之橙色色帶;尾鰭為鮮橙色,內、外緣均為藍綠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潟湖與臨海礁石區。以底藻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田東非到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羅得豪島。臺灣發現於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