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Miichthys miiuy  
發音 
Miichthys miiuy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asilewsky, 1855) 棲息深度 15 - 70公尺
中文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首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1 Sci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鮸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鮸仔、敏魚、米魚、水鮸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Argyrosomus miiuy, Miichthys imbricatus, Nibea imbricata, Otolithus fauvelii, Sciaena miiuy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Basilewsky, M.S. 1852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418 ASIZP0063556 ASIZP0073976 ASIZP0700048 ASIZP0700402 ASIZP0804918 ASIZP0914918 NMMBP06674 NTUM00859 NTUM00860 NTUM07211 NTUM07242 NTUM07402 NTUM07456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Mi-iuy croak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約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之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左右側齒連續不間斷,下頜齒內列齒擴大為犬齒,下頜前端齒聚成一撮; 吻緣孔5個,直縫形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 吻上孔3個,孔如針尖般細小;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前2孔較後2孔大。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吻端及眼下為圓鱗,餘皆被櫛鱗,背鰭軟條近基部1/3具小圓鱗,尾鰭1/2布滿小圓鱗,臀鰭基部有3列小圓鱗。耳石長圓形。胸鰭基上緣在鰓蓋末端下方;腹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後方;尾鰭楔形。 腹腔膜淺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5個,鰾為鮸魚型,前端不突出,附枝34-35對,均具背分枝及腹分枝。體為褐色;背鰭棘部褐色,末緣深褐色,軟條下半部褐色,上半部黑褐色,鰭中央有列深褐色點線;尾鰭褐色,末緣較深;臀﹑腹及胸鰭褐色;口腔橙黃色;鰓腔橙色或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中底層水域,水深約在15-70公尺之間。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耍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游至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或南下越冬。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及日本等。臺灣各地均產,以東北部及西北部產量較大。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延繩釣。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