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mberomorus koreanus  
發音 
Scomberomorus koreanus高麗馬加鰆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ishinouye, 1915) 棲息深度 0 - 50公尺
中文名 高麗馬加鰆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朝鮮馬鮫 
最大體長 1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破北、闊北、闊腹仔、高麗鰆、破腹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韓國 
同種異名 Cybium koreanum, Sawara koreanum, Scomberomorus guttatus kore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Devaraj, M. 1976 
典藏標本 ASIZP0059402 FRIP01021 MTP0121 NMMBP00924 NMMSTP00299 NTUM06865  
英文俗名 Compressed mackerel; Korean seerfish; Korean macker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高顯然長於頭長,為尾叉長的18.5-26.3%(平均23.6%);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8-9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2+9-12。腸的盤繞卷曲較為複雜,共有4個彎曲處。脊椎骨數46-47。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IV-XV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7-9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2-3列褐斑。第一背鰭黑色;餘鰭灰黑或灰色。

棲所生態

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近沿海大陸棚,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大陸棚沿岸,包括印度、印尼、中南半島、中國、臺灣及日本海。臺灣各地均有產,但以西部沿岸較多。 

漁業利用

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