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Belonoperca chabanaudi  
發音 
Belonoperca chabanaudi查氏鱵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wler & Bean, 1930 棲息深度 4 - 30公尺
中文名 查氏鱵鱸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查氏鱵鱸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箭頭肥皂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西里伯斯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Fowler, H.W. etc. 1930 Randall, J. E. etc. 1980 Randall, J. E. etc. 1980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27  
英文俗名 Arrow-headed soapfish; Chabanaud's soapfish; Arrowhead soap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5-3.9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略凹陷。吻略鈍尖。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腭骨及鋤骨均具齒。前鰓蓋後緣鋸齒狀;下鰓蓋及間鰓蓋後緣鋸齒狀,且不埋入皮下。淚骨的表面具許多波狀骨脊。鰓耙數6-8+13-15。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9-76。背鰭分離,第一背鰭有硬棘VIII-IX枚,第二背鰭有硬棘I枚,軟條10;臀鰭硬棘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截形。體呈藍綠色至藍褐色,散佈許多細小之黑褐色斑;背鰭硬棘部具一藍緣之大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陡坡區,水深4-50公尺處之水域,通常可見其在中水層的礁石洞穴內。夜行性。皮膚可分泌毒液,且當魚受驚嚇時會大量分泌。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偶見魚種。體表能分泌具黑鱸素(grammistin)之粘性毒液,不可食。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