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elidoperca pleurospilus  
發音 
Chelidoperca pleurospilus側斑赤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80) 棲息深度 80 - 200公尺
中文名 側斑赤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側斑赤鮨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小花鱸、紅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偕群島 
同種異名 Centropristis pleurospi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666 ASIZP0056143 ASIZP0067922 ASIZP0072224 ASIZP0072231 ASIZP0074908 ASIZP0804874 ASIZP0804875 ASIZP0914874 ASIZP0914875 CAS214458 NMMBP03237 NMMSTP00308 NTMP0755 NTMP0804 NTMP1079 NTOUP200802-132 NTUM04254 NTUM04478 NTUM05676 NTUM07485 NTUM08686 RUSI35672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Grou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亞圓筒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4.3-4.6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略突出。眼大,約略等於吻長。口大;下頜略突出下頜。前後鼻孔緊鄰。鰓耙數4-6+10-11。體被細小櫛鱗,兩眼間隔具鱗;側線鱗孔數42-44。背鰭連續,有硬棘X枚,軟條10;臀鰭硬棘III枚,軟條6;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長於腹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截形,上下葉緣不突出。體呈橘紅色,體側具無黃色橫帶;體側中部具5個黑色長形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砂泥淤塞的水域。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日本南部至菲律賓,臺灣西部及南部有產。 

漁業利用

小型石斑魚,不是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底拖網等捕獲,產量少。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