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發音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寬帶石斑魚
by: 李茂熒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棲息深度 20 - 240公尺
中文名 寬帶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緃帶石斑魚 
最大體長 137 cm S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寬斑鮨、石斑、過魚、花貓鱠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Epinephelus grammicus, Priacanthichthys maderaspatensis, Serranus grammicus, Serranus lati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Temminck, C.J. etc. 184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eemstra, P.C. etc.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5778 ASIZP0056338 ASIZP0058511 ASIZP0058556 ASIZP0061296 ASIZP0067193 ASIZP0067558 ASIZP0070124 ASIZP0078346 ASIZP0802099 ASIZP0802384 ASIZP0804166 ASIZP0807119 ASIZP0912099 ASIZP0912384 ASIZP0914166 ASIZP0917119 BPBMI23191 FRIP00409 FRIP20552 NMMBP03056 NMMBP06572 NMMBP06593 NMMBP06634 NMMBP06643 NMMBP06644 NMMSTP00128 NTUM03301 NTUM07460 NTUM07478 NTUM08582 USNM00272460  
典藏基因2008-04-29,鄭惇遠,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6-01-27,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Striped grouper; Banded grouper; Laterally-banded grouper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8-11+15-18。前鰓蓋骨後緣具3-7顯著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6-65;縱列鱗數91-10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2-14;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幼魚體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偏白色;體側具2條鑲黑緣之白色寬斜帶;背及尾鰭具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為線紋或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砂混合區,幼魚則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區最大的礁區魚類,最大體長可達270公分,體重達400公斤。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