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pinephelus trimaculatus  
發音 
Epinephelus trimaculatus三斑石斑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28)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三斑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三斑石斑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斑、過魚、紅皮鱠、紅檜仔(澎湖)、鬼頭斑(香港)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Epinephelus fario, Serranus ara, Serranus trimaculatus, Serranus u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eemstra, P.C. etc.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758 ASIZP0056205 ASIZP0058118 ASIZP0058119 ASIZP0058161 ASIZP0058162 ASIZP0074924 ASIZP0075124 ASIZP0076168 ASIZP0806486 ASIZP0807083 ASIZP0916486 ASIZP0917083 BPBMI23110 BPBMI23133 BPBMI23169 FRIP00406 NMMBP06568 NMMBP06660 NMMBP06666 NMMSTP00807 NTMP0032 NTMP0543 NTMP0575 NTMP1318 NTUM08136 NTUM08251 NTUM08255 NTUM08258 NTUM08259 NTUM08290 NTUM08291 NTUM08292 NTUM08293 NTUM08294 NTUM08295 NTUM08296 ...列出全部46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2016-01-27,HAN-YANG,CO1,100%
英文俗名 Threespot grouper; Black-saddled grou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2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鰓耙數6-8+14-15。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7-52;縱列鱗數88-100。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淡褐色而散佈著紅色或紅褐色之小點;體側背鰭第IX-XI硬棘基底處具一較眼大之暗色斑,背鰭軟條部中間部位另具一小暗色斑,另一小暗色斑於尾柄處。奇鰭暗色而散佈著暗紅褐色之小點且通常具一窄白邊緣;偶鰭淡黃色且散佈不明顯之橘色小點。

棲所生態

幼時棲息於潮池或礁石區之淺水域,成魚則遷移至深水域。主要以魚類為食,偶爾攝食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臺灣及中國大陸。臺灣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已有實驗性之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