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iphon spinosus  
發音 
Niphon spinosus東洋鱸
by: ©朝岡 隆
命名者 Cuvier, 1828 棲息深度 50 - 140公尺
中文名 東洋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洋鱸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鱠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楊鴻嘉 1980 Johnson, G.D. 1983 Johnson, G.D. 198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2889 ASIZP0072890 ASIZP0072891 ASIZP0072892 ASIZP0072893 ASIZP0805518 ASIZP0805519 ASIZP0805520 ASIZP0805521 ASIZP0805522 ASIZP0915518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Sawedged perch; Ar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頗為延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4.2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略凹陷。吻長,下頜骨突出。上頜骨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腭骨和鋤骨均具絨毛狀齒。前後鼻孔相近。前鰓蓋骨下緣具一強棘,鰓蓋骨則有三強棘。鰓耙數7-9+13-16。體被極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84-93;縱列鱗數140-163。背鰭兩個,有硬棘XII枚,軟條12;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頭部長;尾鰭內凹形,尖端圓形。體背紫灰青色,腹面銀白色;尾鰭上下葉後端具白色邊緣,白緣之前方並有黑色部份。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大陸棚緣之岩礁區,棲息深度約在100至400公尺。夏天產卵。肉食性,以魚類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菲律賓及臺灣等。臺灣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但不常見。一般漁法以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